教育学复习资料 1.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文化、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如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制定;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专业设置;影响着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如政治经济性质决定教育性质、目的、领导权、受教育权及教育的结构、类型、管理体制。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是影响教育目标、教学内容、人的教育观念。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是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结构与质量,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人口地域分布制约学校布局,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另一方面:教育又通过其功能对社会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能把了解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主要手段之一;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教育的政治功能是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社会服务;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把学生作为现实的政治力量使用;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在对社会文化的传承、选择、传播、创造。教育的人口功能表现为可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2.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即是研究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问题。人的身心发展受到遗传素质、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必要前提,没有这个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人就无法得到发展;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人总是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在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3.教育现代化的内容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教师素质现代化。1.素质教育的概念,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为准,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范围、内容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的第一条范围: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方面。内容:即“文件”中的第三、四、五、六、七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能等方面。 3.为什么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人类长期培养人的教育实践经验的抽象和概括;五育各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内容和方法,对个人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它们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的共同作用,就是使受教育者形成合理素质结构。 4.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党和国家对教师队伍推出了什么要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第十七条。共有六点内容。1.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既是客体,又是主体。学生是主体、客体的辩证统一;对于教师而言,学生是客体,他接受来自教师的教育;对于学习而言,学生是主体,他是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教育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教育的最终成果固然离不开教师,但同时也取决于学生的学;学生积极参与教育过程还可以促进其发展,教学相长。2.教师为什么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学生是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体现者。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认真研究、掌握学生的一般特点及其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把握学生的共性和个性,才能使教育工作有的放矢。3.学习“中小学生的一般特点与教育”这一节时要结合自己教育实践,重点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针对各种心理发展特点总结一下自己的教育对策。“中小学生个别差异与教育”第一节中,重点理解非智力因素差异与教育和差等生与教育。 1.影响和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因素: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对课程的要求和提供的可能。科学文化因素:教育的功能在于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但现代社会科学文化迅猛发展,因而影响和制约课程内容滞后。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是制约课程的内部因素。 2.学科课程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①按照科学的门类组织起来的教材,可系统地接受科学文化遗产,知识含量大,科学性强。②教学内容逻辑性强,由浅入深,符合儿童认识发展阶段的特点。③以传统的知识为基础,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更多的直接经验。缺点:①由于偏重系统性、逻辑性,易导致重视记忆知识,轻视技能、能力的培养。②从教材角度出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 3.活动课与课外活动的主要区别①在学校教育中所处的地位不同。②对教育效果要求的程度不同。③管理力度不同。④对参加者要求不同。 4.制定课程计划的基本原则①保证实现培养目标。②相对完整性和衔接性。③稳定性和灵活性。④全面性。 5.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①规定培养目标。②课程设置。③学科顺序。④课时分配。⑤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6.执行教学大纲的意义①教学大纲是国家对学校教育领导的重要文件。②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如果是论述题,一定要结合指导教学工作或从事教学工作的实际进行阐述,能从正反面经验、阐述更好。 7.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①结构日趋合理化。②内容综合化。③形式多样化。④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培养。⑤重视个别差异。 1.教学与教育、智育的关系。①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②教学与智育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不能把两者等同。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之一,它与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相并列。智育是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之一,与德育、体育、美育等教育相并列。但是,智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同时,智育还需要通过其他各种途径才能全面实现,而教学既要完成智育的培养任务,同时也要完成培养其他各育的任务。 2.教学的任务。①引导学生掌握系统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③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3.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①引起动机。②感知知识。③理解知识。④巩固知识。⑤运用知识。 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②学习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④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⑤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统一的规律。 5.试论教学过程中的五条基本规律。考试如果有此内容的试题,绝不会一并论述五条基本规律,只会择其中一条加以论述。在论述此类试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①要说明要素之间的关系。②要把分析规律的要点答全。③要做简要的分析、论证,最好能结合自己的实践事例,观点和材料要统一。 6.教育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①教学原则的规定必须依据教学规律。它是教学规律的体现。②教学规律决定着教学原则的制定和发展。 7.在简答每条教学原则题时,要注意以下两点:①要说明该条教学原则的内涵,即该条教学原则是指什么。②贯彻该条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例如:简答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科学知识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进行。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要了解本学科知识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②要坚持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工作。③要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良好习惯。 8.在教学中,如何坚持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①该条教学原则的内涵。②该条教学原则的理论依据:a.是由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b.“最近发展区”理论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③要联系实际阐述贯彻这一原则的三点基本要求。 1.教学方法优选的标准。①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②与教学内容相符合。③与学生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④与教师特点(业务水平、特长、经验)相符合。⑤教学条件。 2.试论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①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实行启发式,反对注入式。②启发式教学是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③启发式教学符合唯物主义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④启发式教学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⑤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①提高教学质量。②提高教学效率。③扩大教育规模。 4.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①每种教学方法均有自己的特点和功能。②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应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③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整合功能。 5.学法指导的内涵、意义。①学法指导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学会独立学习。②意义:a.提高学习质量b.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如何设计好一堂课的教案。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教科书p256-257页回答。如有可能最好按教学设计方法来回答:①确定教学目标:在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前提下,提出教学目标和教材的重点;在分析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前提下,提出教学的难点。②研究教学策略: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优选、组合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③实施教学评价。 7.如何评价一堂好课。①有明确的教学目标。②正确地讲授了教学内容。③媒体生动、方法恰当,运用自如。④课堂结构紧凑,有条不紊。⑤教学效果好。 1.学校德育的意义(1)学校德育的社会意义在于德育产生于社会需要,并为一定的社会发展服务,我们之所以进行和加强德育,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所必需;(2)学校德育对学校自身工作的意义在于德育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因素;(3)学校德育对受教育者成长的意义在于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包括哪些基本方面:(1)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公民素质,为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科学世界观奠定坚实的基础;(2)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这不仅是直接接受德育影响的心理基础,也是青少年成为良好社会公民所不可缺少的素质;(3)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不仅是指人在社会思想道德生活中所应具备的素质,也是时代特点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3.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基本内容有: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劳动教育、健康心理品质教育、人生观教育、科学世界观教育、社会主义教育。 4.德育过程的基本特点(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具有知行培养的统一性;(2)德育过程是不断激发、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发展的过程,具有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性;(3)德育过程是组织引导学生多方面活动和交往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4)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德育过程的四个基本特点也准确地反映了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如果考核中问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答四个基本特点即可。 5.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与联系德育过程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实施过程;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的认识、情感、行为习惯的发展过程。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互为条件。 6.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现实性与方向性相结合原则;(2)知行统一原则;(3)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4)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原则;(5)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原则;(7)正面教育、疏通引导原则。在考核中,如果请你联系实际对某一德育的基本原则进行论述时,请要把握住三个方面的内容?/p> (1)对这一德育基本原则理论基本内涵的认识;(2)贯彻这一德育基本原则应注意的问题;(3)在实际工作中你是如何运用的。 7.应用德育原则应注意的问题(1)根据实际情况,注意多种原则综合应用,避免把德育原则单一化和教条化;(2)要有高度的教育责任感和灵活的教育艺术,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使原则“活化”。 8.如何认识教学的教育性教学是学校德育必须重视和利用好的一条基本途径。(1)通过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历来是一定阶级或社会所必需;(2)教学自身的活动过程和形式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可行性和现实性:可从教学的地位、时间优势,教学内容,教学的教育力量,教学的形式、手段、方法,教学对象的求知欲望等方面阐述。 9.在德育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知、情、意、行的关系。(1)知、情、意、行的统一是衡量思想品德形成的标志。知、情、意、行是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由知到行的统一不是自然实现的,离不开情和意等因素的中介作用。(2)在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等要素各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10.在德育过程中如何应用好心理咨询的方法。(1)心理咨询的功能和方式;(2)要学习和掌握丰富的心理学知识;(3)教育者要做学生真诚的朋友,要关心爱护学生;(4)应注意深入学生的心理世界和他们的精神生活,从学生的各种行为中了解学生心理,“对症下药”。德育方法在文字教材中列述了七种,如果要求结合实际谈应用好某一种方法,要把握住三点:(1)该方法的功能;(2)该方法的方式;(3)该方法的基本要求。按照该方法的基本要求,针对具体的实际问题采用一定的方式,达到一定的效果(功能)的思路去答题。 1.课外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1)课外教育是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与课堂教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学校教育;(2)课外教育是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3)课外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是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但两者的方向是一致的,相互配合,共同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服务。 2.课外教育的基本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与周密的计划性;(2)要有广阔的知识性和丰富的趣味性;(3)要坚持自主性和鼓励创造性;(4)要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因材施教;(5)要充分利用当地条件,与校外教育相配合。 3.如何设计、组织课外教育活动构思回答此题时,要从三个方面去考虑:(1)课外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2)根据课外教育的基本要求设计;(3)决定组织形式。如果是要求结合实际的论述题,所举事例要能证明上述三个方面所提出的观点一致。 1.班主任工作的内容(1)研究和了解学生;(2)做学生思想工作;(3)指导学生学习方法;(4)提高学生生活能力;(5)组织班集体活动;(6)做好校内外协调工作;(7)做好学生评价工作;(8)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2.班集体的教育功能教养、教育、管理、社会化、发展功能 16.班集体建设的方法(1)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2)健全组织;(3)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4)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习 题 选 (前三章) 一、填空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_______,揭示教育规律。教育现象 2.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_____。学记 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______,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社会现象 4.教育经历了原始社会教育、_____、现代教育的发展过程。古代社.会教育 5.______、环境、教育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 6.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______和个别差异性。.不均衡性 7.生产力的发展______教育的发展。制约 8.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_____教育。决定 9.2000年前实现基本_____,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是全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10.到2010年,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_____阶段教育。普及高中 11.2000年前后,实行教师聘任制和_____,加强考核,竞争上岗,优化教师队伍。全员聘用制 12._____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她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13.______,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4.要继续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______,试行校长职级制,逐步完善校长选拔和任用制。持证上岗制度 15.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_________的各个环节中。.教育活动 16.我国中小学教育具有______、全面性、义务性的特点。基础性 17.1995年3月,我国正式颁布了__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8.中小学生是处于_____的人,是未完成的人,是可教育的人。迅速发展时期 19.学生是教育的______,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客体 20.人的智力因素主要指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______等五个方面。想象力 21.推进素质教育,要开展以培训________为目标,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使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全体教师 二、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填入空格中):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诞生了夸美纽斯的《____b大教学论_______》。 2.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有____a_cde____。a.杜威 b.赫尔巴特 c.梅伊曼 d.桑代克 e.赖依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世界著名教学理论有_abd_。a《学科结构理论》b.《教育与发展》c.《雄辩术原理》d.《范例教学理论》 e.《新教育》 4.生产力发展决定教育的___ce____。a.性质 b.机会 c.规模 d.管理体制 e.速度 5.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_abcde_____。a.幼儿教育 b.中小学教育 c.职业教育 d.成人教育 e.高等教育 6.___b___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a.1985年 b.1986年 c.1990年 d.1993年 e.1988年 7.“人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并且只有通过经常的学习才能完善自己”。这句话出自___b__书。a.《教学与发展》 b.《学会生存》 c.《教育过程》 d.《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 e.《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8.在教育发展过程中,______c____是主张“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a.布鲁纳 b.凯洛夫 c.杜威 d.陶行知 e.康德 三、试题类型及规范解答举例 一、填空题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有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3.教育手段是教育者借以将教育内容作用于教育对象的媒介物。 二、单选题 1.中国先秦时期的《 b 、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2.一般认为 b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三、名词解释 1.教育(狭义)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 2.德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是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和人身心发展规律,用一定社会多方面的外在要求,对受教育者思想言行给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和培养,以使他们形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四、简答题 1.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具体说来,是指: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三结合教育合力的重要意义。答案:三结合教育合力有利于教育的完整衔接;三结合教育合力有利于统一教育方向;三结合教育合力有利于发挥教育的互补作用。 五、论述题 例:谈谈自己对“教育性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说明该如何运用教学这条德育途径。 在回答这道题时要结合为什么要利用教学作为德育途径,怎样实施来进行,同时一定结合自己的德育实践来谈。将课本上的内容和自己的工作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这类题主要考察学生理解教育理论和联系实际的能力。答论述题要求对学过的理论能够抓住要点展开论述,如要求联系实际,一定要结合本人或学校教育工作的实践,把它们作为阐述观点的材料。要求观点和材料统一,语言精练。如不能展开论述,或不能联系实际,在评分上会被扣掉相应的分值。 六、实例分析题 例如:前不久,我在xx小学见到一位教师给一名学生脖子上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数学23分,语文46分”。这个学生耷拉着脑袋,满眼泪花。 你的感触是什么?请从教师职业道德和义务方面分析这位教师的行为。 分析这一实例,题中已明确提示,请从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义务方面考虑这位教师的行为。 回答此题,首先应表明态度,你对这位教师的行为是支持还是愤慨。 其次结合实例从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分析:教师对学生要真心热爱。1.教师要对学生亲切关怀,做学生的知心朋友,2.教师要对学生的爱要做到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相统一,3.教师热爱学生,要做到公正无私,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差生、落后生。 再从教师的义务方面分析:教师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再按这些理论对照这位教师的所做所为。 实例分析题,试题给出一个实例,要求用所学的某一理论去分析实例,提出自己的观点。答这类题一定要把握住某理论的几个要点,有针对性地对实例进行分析。 教育学课程复习范围及知识要点 绪论 一、识记教育及其相关概念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定义为: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 教育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几个要素组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互为的主体和对象。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着教育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教育内容是基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之上,学校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教育内容在学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 双轨制,就是把各级各类学校按照两个不同的方向和要求,构成学制上两个不同的轨道和系统。 二、理解现代教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实质是以适应社会生产需要为主体的多层次的教育体制。它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现代教育萌发于资本主义初始阶段,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时期。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以商品经济为基础。 现代教育的共同特征是:1.教育与生产劳动由分离逐步走向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2.学校教育的普及性;3.学校教育制度日趋完善;4.创立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行班级授课制;5.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育内容逐渐科学化。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5.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6.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的一个富有生命力和号召力的教育思潮;7.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三、识记教育学、教育科学、教育现象等概念,教育学发展过程中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贯穿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性是: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教育原理以教育中最一般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对教育基本规律的揭示和阐明上,在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本理论学科地位。 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中国先秦时期的《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成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的《大教学论》(1632),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代表作。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 “传统教育派“的共同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蔡元培被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二战后,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结构教学论”;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提出“发展教学论”,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倡导“范例教学理论”,提出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的基本性、基础性。 四、理解教育的基本形式。 从横向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和自然形态的教育。 五、理解和掌握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 1.解释教育实践 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解释和说明具体体现在:它可以回答或者说它应该能够回答三个方面基本的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如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理论,它应该能够告诉人们什么是素质教育,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什么,怎样实施素质教育等一系列理论认识问题。 2.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理论不仅能从理性上告诉人们教育是什么,而且也能回到实践中指导人们怎样做。在教育决策领域指导决策者进行科学决策;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帮助教师按照教育和教学规律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在学校教育管理领域,帮助学校管理者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提高管理效率。 3.推动教育改革 教育理论对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用“理性尺度”评价现实;第二,对未来教育进行预测、设计、规划,指明教育改革的方向;第三,靠理论创造社会舆论力量。 第一章 教育基本原理 一、理解社会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社会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主要体现在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和人口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上来。 (一)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着教育的发展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制定;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专业设置;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二)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专业设置;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三)社会文化制约和影响教育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文化本体影响教育内容;文化观念影响着人的教育观念。 (四)教育与人口的关系人口数量影响着教育规模、结构与质量;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人口地域分布制约学校布局;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一)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二)教育的政治功能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来为社会服务;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的政治活动,把学生作为现实的政治力量使用;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三)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对社会文化具有传承功能;教育对社会文化具有选择功能;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播功能;教育对社会文化具有创造功能。(四)教育的人口功能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教育可提高人口质量,是改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三、识记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 (二)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突出的促进作用:现代社会科技进步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最佳途径;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四、理解教育自身的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呼唤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教育要尽可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教育发展的需求;二是实现教育自身的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内容:(1)教育观念现代化;(2)教育内容现代化;(3)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4)教育管理现代化;(5)教师素质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核心)。 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和教师素质现代化。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就是摒弃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相背离的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如灌输注入、教师权威、课堂中心、仓库理论以及片面的质量观、人才观、评价观等,树立与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教育观念,如终身教育观、教育主体观、教育民主观、和谐发展观、整体优化观、效益效率观等。教育内容的现代化表现在各国对课程内容调整的三个特点上。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表现在学校对现代化教学仪器的使用等方面,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管理体制,管理思想原则,管理手段与方法。教师素质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包括:教育思想观念,职业道德素质和能力素质。 五、识记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 教育学所要研究的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是指从童年期到青年初期(7~18、19岁)的个体身心变化状况。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人的身体发展,知识、技能的获得,思想、品德的形成,审美情操的陶冶,也即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发展。 六、理解遗传、环境和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先天的遗传素质,即生物因素,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即自然与社会因素。 (一)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具体体现为:(1)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没有这个前提人就无法得到发展;(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4)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二)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和范围;社会关系影响着人的发展的方向和性质;社会需要也影响人的发展。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具体体现在:(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还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3)学校教育还具有高度的组织性;(4)控制、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 七、掌握教育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关系是辨证的。一方面,教育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儿童青少年的发展依赖于教育;另一方面,教育作用的发挥又受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状况的制约。具体说来:(1)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2)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3)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决定了教育活动要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以促其得到更好的发展;(4)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因材施教。 第二章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 一、识记教育制度、学制、义务教育的概念。 教育制度亦称国民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依据其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所设置的教育实施机构及其运行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称。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这些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义务教育,即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二、理解21世纪学制改革展望。 加速发展幼儿教育,但要量力而行;义务教育年限延长;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高等教育走向开放——多层次、多类型化;积极实施终身教育。 三、理解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1)从教育的社会阶级属性来说,我国中小学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2)从教育本身的类别属性来说,它属于普通教育,基础教育;(3)从国家法律的角度来说,它又是义务教育。 中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全面性和义务性的特点。 基础性是指中小学教育是一种全面的素质教育,是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是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全面性就是通过全面的知识教育使青少年的各方面素质获得全面发展;义务性就是指每个社会公民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具体指政府有为国民受教育提供必要条件的义务,父母或其它监护人有使其适龄儿童就学的义务,个人有接受一定年限教育的义务。 四、识记和理解教育方针、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或政党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我党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贯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精神实质主要表现为:(1)一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方向;(2)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质量规格和标准;(3)坚持为社会培养劳动者;(4)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育人道路。 五、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全面发展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实施的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结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系统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组成。 德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简称,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以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智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体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体育卫生知识,培养运动技能,全面发展学生机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和运动能力,并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的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素质和能力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现代生产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劳动习惯的教育。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目的规定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人类长期培养人的教育实践经验的抽象和概括。五育各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内容和方法,对个人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五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共同形成着受教育者的合理素质结构。体育是各育的物质前提;智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知识技能的准备和智力的支持,是各育的认识基础;德育是各育的方向、统帅和保证,为各育提供动力和能源;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一样都渗透进各育之中,对学生的和谐发展有重要作用。 六、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质。 素质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而形成起来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 素质教育是相对应试教育而言的。素质教育是指学校教育中以发展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包括六方面: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 中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保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具体说来,就是要实现教育的:基础性,能够给予学生未来发展中最基本、最基础的素质,这些素质可以成为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和条件;全面性,包括接受教育的人要全面,避免英才教育、选拔教育,人的发展内容要全面,而不是单方面发展学生的应试能力;发展性,指注重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人才。 就目前来看,素质教育的实施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就整体而言,还处于经验的尝试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素质教育理论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模式。开展素质教育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的环境和网罗,更新人才观、树立新的教育观;另一方面,是在教育内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素质教育为方向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和教育方法,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评估体系和科学的全面教育质量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懂得教育规律、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 七、理解当代国外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特点。 教育改革的重点已转到基础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改革的重点;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重视个性教育,注重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加强改进道德教育是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特点。 第三章 中小学生的特点与教育 一、识记研究教育对象的意义 研究对象是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的依据。 二、理解教育对象的本质属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小学生的一般本质属性为:中小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是一个未完成的人,是可教育的人。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相对于教师而言,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教师施加教育影响的承受者,是教育的对象;相对于学习内容而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他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的辨证统一。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具有主体与客体的双重属性。承认学生的客体地位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提高教育活动效果的关键与根本。 三、识记年龄特征的概念,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初中生的一般特点。 所谓年龄特征,就是指人在发展过程中德不同年龄阶段,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共同的、本质的和典型的特征。 小学生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初中阶段即是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少年期。少年期是由童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这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心理学家们称之为“危险期”。 四、识记中小学生个别差异、非智力因素的概念。 中小学生的个别差异指在身体和稳定的心理因素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 非智力因素就是指情感、意志、性格、兴趣和动机等人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 第四章 我国中小学的课程 一、识记课程的广义和狭义。 课程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指:课业及进程,是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它包括学校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活动,以及对内容的安排、进程和时限。狭义的课程指一门学科。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二、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类型及各类课程的特点。 课程的基本类型包括: (一)学科课程 它是根据学校的教育任务和学生一定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出最基本的原理、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17世纪,夸美纽斯“泛智主义”实学学科体系,是近代学科课程的开端。 学科课程的优点是:(1)按照科学的门类组织起来的教材,可系统地传授文化遗传,知识涵盖量大,科学性强。(2)教学内容逻辑性强,由浅入深,符合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特点。(3)以传统的知识为基础,便于教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更多的间接经验。它的缺点是:(1)由于偏重逻辑性、系统性,易导致重视记忆知识,轻视技能、能力的培养。(2)仅从教材的角度出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很少考虑学生的兴趣、需要及他们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 (二)活动课程 也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指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 活动课程是针对传统的学科课程提出来的。它的进步意义在于: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打破了传统学科的框架,以生活题材为学习单元,通过解决学习者面临的各种问题,重构经验;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强调课程要适合儿童兴趣、需要、经验,在培养学生自律性、创造性、自学能力以及促进个性发展方面都有借鉴意义。 其缺点在于:活动过程过分强调儿童的“亲身体验”,课程内容和安排往往没有严格的计划,忽视基础知识传授的系统性、逻辑性,容易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三)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打破一般分科课程的框架,把若干有关的学科内容合并起来编订的课程,旨在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各学科间缺乏联系的弊端。 综合课程又有四类:关联式综合课,融合式综合课,广域式综合课和问题式综合课。关联式综合课是一组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照应、穿插进行的学科。融合式综合课是把两门或两门以上相邻学科的内容揉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广域式综合课即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问题式综合课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的界线,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 综合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综合相关学科,重建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能力;(2)压缩了课时,减轻了学生的负担;(3)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利弊参半。 潜在课程,是不在课程计划中反映的,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的,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识记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概念。 课程计划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和任务的总体规划,是根据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和科学发展水平,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订和颁发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是对单门课程的总体设计,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以纲要的形式规定各学科的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时间和教学法上的要求。 教科书也称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定的系统地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四、理解制定课程计划和编写教材的基本原则。 制定课程计划的基本原则包括:(1)保证实现培养目标;(2)具有相对完整性和衔接性;(3)具有稳定性和灵活性;(4)具有全面性。 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有两条:(1)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2)逻辑性与教学的统一。 教科书的编写通常有两种形式:直线式和螺旋式。 五、理解和掌握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有: (一)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表现在:1.以科学基础知识为主干;2.重视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重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内容由分化走向综合是当代课程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这种趋势是由当代科学的综合化和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要决定的。科学知识由综合到分化再到综合,呈现螺旋式上升的辨证发展趋势,课程内容是对各门科学、技术基础部分的筛选和条理化。课程内容的综合化也是当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对培养通才提出的要求。 (三)课程形式多样化。体现为:1.以学科内容为主,多种课程类型并存;2.注重差异化;3.加强地方化。 (四)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中,重视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五)重视个别差异,提高课程弹性,加强个别指导。 第五章 中小学教学(上) 一、识记教学的定义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 二、理解教学的实质、地位和作用。 教学实质上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所组成的共同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是辨证统一的;教学是以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 教学的地位: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并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安排其它工作。这是由学校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最有效途径。 教学的作用:教学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手段,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三、识记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一般包括:1.引起动机;2.感知知识;3.理解知识;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 四、掌握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也即几种必然联系有: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1)学生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4)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二)学习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1)学生的思想认识的提高以系统的知识为基础;(2)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以促进从知识到思想的转化;(3)学生思想的提高又可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三)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1)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先决条件,智力是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2)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人的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3)知识不等于智力。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视智力发展的片面性。 (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经验的过程,既有智力因素的活动,又有非智力因素的活动。二者关系表现为:(1)非智力因素依赖于智力因素,并积极作用于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非智力因素的基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在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2)要按照教学需要调节非智力因素的活动。 (五)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规律。教学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要正确对待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代表社会的利益和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育活动;教师受过专门训练,具有广博、精深的知识,懂得如何帮助、引导学生以简捷、有效的方式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有赖于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决定着教学的思想政治方向,通过教师的教态、言行等对学生发生教育作用。(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3)学生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 五、识记教学原则的定义。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和教学的基本规律提出的,进行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六、理解教学原则制定的依据。 教学原则制定的依据有三个:首先,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其次,教学原则是依据教学规律制定的;最后,教学原则是从人们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七、掌握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以下几种: (一)全面发展的方向性原则 全面发展的方向原则,就是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必须使学生全面发展也即是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原则体现了学习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等规律。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教学中要把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起来;教学要把身心的发展统一起来。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这一原则反映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2)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联系实际;(3)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原则反映了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教学规律。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有:(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在激发学习欲望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3)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 (四)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形成对所学事物的生动的表象,帮助学生进行抽象思维,从而正确理解书本知识。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2)要加强教师的指导,把直观与必要的讲解结合起来;(3)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五)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科学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进行。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要了解学科知识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2)要坚持由近到远,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工作;(3)要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良好习惯。 (六)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留在记忆中,并在需要时能够及时、准确地再现出来,用以解决实际问题。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有效地组织各种复习,强化记忆;(3)加强联系实践,在应用中巩固。 (七)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 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学中所选择的内容、提出的要求,是学生付出较大努力才能掌握的,同时又不能超越他们学习的能力。 这一原则是由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维果茨基关于“最近发展区”的研究,为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要对学生的发展水平做出科学的估计;(2)要做到“及时而教”;(3)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八)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提出的。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把握学生的特点,增强针对性;(2)既要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又要面向全体学生。 第六章 中小学教学(下) 一、识记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 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双方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既包括教的方法,又包括学的方法,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 现代教育技术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而言的,是指19世纪末期开始在教学中逐步采用的各种电教器材(硬件)和载有信息的音像教材(软件)等教学媒体和教学辅助工具。 二、理解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教学方法的优选标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一般要求。 实行启发式,反对注入式是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启发式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入式也叫“填鸭式”或“满堂灌”,是指教师从主管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接受能力,把学生看作消极、被动的客体,向学生灌输知识,要求死记硬背。 从教育史上看,注入式是人类最古老、流传最广、统治讲坛最久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之一。坚持启发式教学是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孔子。坚持启发式教学符合唯物主义的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坚持启发式教学也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教学方法优选的标准是:(1)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2)与教学内容相符合;(3)与学生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4)与教师特点相符合;(5)应考虑实际教学条件。 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一般要求是:(1)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任务,选择不同的现代教育技术;(2)有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3)要适应学生的特点;(4)有利于视听和思考相结合。 三、掌握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口头语言活动,或以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的基本功能: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系统的间接知识,促进学生智力与品德的发展;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讲授法的具体形式有讲述、讲解、讲读三种。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1)讲授的内容要具有科学性、思想性;(2)讲授的内容要具有系统性、逻辑性;(3)讲授要具有启发性;(4)讲授语言要具有艺术性;(5)讲授要适当运用板书。 应注意的问题:讲授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以教师活动为主,不宜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形成注入式教学。运用这一方法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想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启发式教学实质。 2.谈话法 谈话法又叫问答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通过相互对话,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的基本功能是:能够几种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积极的智力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及时反馈,弥补不足,易于学生巩固和记忆知识。 谈话法具体可分为启发性谈话、复习检查性谈话、指导总结性谈话三种。 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1)充分准备,周密计划;(2)善问,启发诱导;(3)面向全体;(4)小结或总结。 应注意的问题:谈话法不能单独使用,多与讲授法相结合,围绕教材展开系列提问,还需要学生具备开展谈话的知识、经验和较强的回答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中心问题而通过集体的组织形式,进行探讨、研究,明确是非,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教学方法。 讨论法的基本功能:扩展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深刻、准确理解与消化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口头表达能力;各抒己见,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全体学生普遍提高。 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1)充分准备;(2)讨论时要对学生启发引导;(3)做好总结。 应注意的问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及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一般不作为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 4.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又称阅读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以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指导法的基本功能:使学生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运用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是:(1)明确读书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2)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3)学会使用工具书;(4)加强辅导。 (二)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类教学方法是通过对实物或实际事物的模拟形象的演示,向学生传递信息,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1.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的基本功能:能向学生提供生动的感性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1)做好准备;(2)尽可能使学生运用多种感官;(3)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4)要与讲授、谈话相配合。 2.参观法 参观法使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组织学生到校外社会生产、生活场所,对实际事物进行观察、研究,从而获得和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这是通过实际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行为习惯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训练,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2.实验法 实验分为感知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两种。 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或现象的产生和变化,以获得知识,培养技能的教学方法。 3.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又称实习法,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活动,以掌握技能技巧的方法。 其功能: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 实习分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两种。 运用实习法的基本要求是:(1)作好实习准备;(2)实习中要具体指导;(3)实习后及时总结。 四、理解学法指导的内涵、意义和作用。 中小学生的学法指导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能够独立学习。 其意义和作用在于: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识记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班级授课制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组织,是联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方式。 个别教学是教师分别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分组教学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六、理解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主要有:(1)能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能够系统地传授知识;(3)以课为单位教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4)能够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5)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主要体现在班级授课采用统一教材,面向全班同学教学,不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限制。 六、识记教学基本环节。 教学工作由备课、上课、布置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学业的检查与评定等基本环节有机组成。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七、理解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 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有:(1)有明确的教学目的;(2)教学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运用自如;(4)结构紧凑;(5)教学效果好。 第七章 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一、识记德育、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的涵义和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是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和人身心发展规律,用一定社会多方面的外在要求,对受教育者思想言行给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和培养,以使他们形成相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德育目标是指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即思想品德教育所期望达到的结果,是一个国家(或学校)对学生所应具有的各方面思想品质的总体概括。 德育内容是指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用以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系。 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劳动教育,健康心理品质教育,人生观教育,科学世界观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二、识记德育过程、自我教育的涵义。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要求和教育规律,采用一定方法,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启发引导受教育者能动地理解、接受和践行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按照一定社会要求来培养人的过程,德育过程的实质就在于把外在的社会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 自我教育是指个体为形成、巩固和发展良好的思想品德而自觉进行的思想修养、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等活动。 三、掌握德育过程的基本特点。 (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具有知行培养的统一性。 知行统一是衡量思想品德形成的标志。知、情、意、行是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在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知、情、意、行等要素各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同时,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在人的思想品德发展中,知、情、意、行都是不可缺少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由知到行的转化,达到知与行的统一是最根本的问题。德育过程就是培养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的过程,具有知行培养的统一性。 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知、情、意、行的关系。在学生品德培养过程中,将它们有机结合又把握薄弱环节和重点。在分析、研究思想品德发展情况或判断、评价思想品德发展水平时,从四个方面全面衡量。 (二)德育过程是不断激发、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发展的过程,具有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结合性。 没有思想矛盾的斗争就不会有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思想内部的斗争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德育过程就是不断激发、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发展的过程。在德育过程中,各种制约学生思想矛盾发展的因素,都被尽可能地组织成为与教育目标相协调的教育影响,通过多种形式有计划地作用于受教育者,使思想矛盾中的积极因素不断被强化,成为支配矛盾发展的主导力量,在矛盾激发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同时,外部教育是在与受教育者的内因相结合,与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相结合来有效地促进学生思想矛盾的变化,从而使教育过程呈现出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显著特点。 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从多方面激发和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首先,要全面地分析学生的思想实际,摸清学生的思想矛盾,使思想矛盾的激发具有针对性;第二,在运用各种方式激发思想矛盾时,不应忽视学生的内部条件;第三,在激发思想矛盾时,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思想矛盾的自我激发和自我转化,使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引导学生多方面活动和交往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人在社会中生活,必然要进行多方面的活动和交往,即多方面的实践。这种社会性的多方面活动和交往,既是人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也是衡量和检验人思想品德的试金石。活动和交往成为德育过程用来培养人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从而使德育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德育过程也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德育过程的实质就是把外在的社会思想准则、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德育是促进人的社会化,满足社会需要的一个重要而有力的手段。 在德育过程中充分重视和坚持实践性,应注意组织引导学生多方面活动交往。 (四)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 德育过程的渐进性和反复性是由以下一些原因所造成的:(1)人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通过几次教育就可完全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2)人生活环境和条件(包括自然和社会的、物质的和精神文化的等等)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常常对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制约作用;(3)德育过程是多因素参与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 根据这一规律,在德育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搞“立竿见影”,而应循序渐进,坚持“百年树人”,长抓不懈。二是思想品德教育要抓反复,反复抓。 四、识记德育原则的概念。 德育原则是指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 五、掌握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一)现实性和方向性相结合原则 现实性和方向性相结合原则是指德育工作既要从社会现实出发,又要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二者有机结合,以保证社会现实向未来发展的连续性。 依据:德育是为社会服务的,并受社会所制约。任何社会的继承和发展总是要求德育以其现实性和超前性与之相适应。 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1)要从社会现实及其未来发展的方向上把握好德育的连续性;(2)克服和避免“一刀切”的做法,坚持和体现层次性;(3)在德育工作中引导学生为树立正确的理想,并为实现远大理想坚持不懈地努力。 (二)知行统一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晓之以理,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认识,又要对学生导之以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品格。 依据: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国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从思想品德形成的心理结构来看,良好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统一,其中由知到行的转化是思想品德形成的根本;知行统一、言行一致一直是我国历史上德育的重要特征,也是衡量、判断人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 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1)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2)教育和引导学生在知行统一上严格要求自己,进行自我修养;(3)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教育者要以身作则。 (三)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要因势利导,长善救失,运用各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其消极落后的一面。 依据:学生思想内部的斗争,主要表现为他们自身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矛盾,二者之间强弱状态的不断变化,往往导致人思想品德表现有所不同,德育过程中要注意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良好的德育效果离不开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学生自身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过程,实质是教育学生和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 有效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教育者应注意消除对学生的“刻板”印象,客观公正而又全面地分析和了解学生;(2)德育工作不仅要知学生的长短,更重要的是消除所短,扬其所长;(3)引导学生自觉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形成自我教育能力。 (四)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按照社会主义思想准则和品德规范严格要求他们,通过二者的相互结合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依据: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是实现民主、平等的社会主义师生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应有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是制约德育效果的两个相辅相成的必要条件,尊重信任是严格要求的基础,实事求是地严格要求又是尊重信任学生的真诚体现。 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在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提出严格要求;(2要在严格要求的过程中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热情帮助学生完成要求;3)对学生的尊重热爱和严格要求固然不可缺少,但应注意爱要得体,严而有格。 (五)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各方面教育影响要协调一致,对学生的教育要前后连贯。 依据:(1)多方面影响的一致性是一定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协调各方面的影响,并使之形成合力,才能避免各方面影响的矛盾性和相互抵消,增强德育的有效性。(2)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在教育影响前后衔接、连贯一致的过程中实现的。 贯彻这一原则,要注意抓好以下几个方面:(1)在青少年成长的各个阶段,要注意教育影响前后衔接,有计划、有系统、分层次地进行;(2)学校内部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要一致和连贯;(3)要努力正确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配合,使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对学生的影响连贯一致。 (六)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中既要注意教育集体、培养集体,依靠并通过集体的活动、舆论、优良风气和传统教育个人,又要重视个别教育,使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这一原则的依据: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集体是促进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集体的目标、纪律、舆论、风气等一旦形成,就会对个体的言行产生强有力的约束作用和教育作用。同时,集体是由个体基于共同目标和纪律所构成的,在一定条件下,个体也会对集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或促进或阻碍集体的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1)培养和建设良好的班集体;(2)善于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使集体发挥巨大的教育功能;(3)抓好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来巩固和发展集体。 (七)正面教育、疏通引导的原则 正面教育、疏通引导的原则,是指在德育中要坚持用正确的理论、事实和榜样等来教育学生,疏通学生思想障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体验和实践等不断进步。 依据:把思想意识的形成和转变作为主要任务是人的思想品德培养教育的特殊性,这决定了不能用强制、压服的方法去解决,只有正面教育,疏通引导才能获得良好效果。坚持正面教育,疏通引导,是我国教育性质的具体体现。正面教育、疏通引导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所必需。 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1)进行正面教育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自觉认识问题;(2)为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正面教育,还要注意疏通他们的思想障碍;(3)除了用先进的理论、事实,以良好的榜样去激发学生,教育学生外,还要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给予正面强化,即通过表扬奖励等手段,对学生积极的思想行为给予肯定赞赏。 六、识记德育途径、德育基地、德育方法的概念。 德育途径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所应利用的具体活动渠道。 德育基地是指比较稳定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或专门的场所、环境等。 德育方法是指为完成德育任务所采用的各种方式和手段的总和。 七、理解为什么要重视和利用好教学这条学校德育基本途径。 教学具有教育性,是学校德育必须重视和利用好的一条基本途径。因为:第一,通过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历来为一定阶级或社会所必需;第二,教学自身的活动过程和形式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可行性和现实性。从所占时间上,从在学校的地位上,从它的内容上,从教育力量上,从它的形式、手段、方法以及对象的求学意识上利用教学进行德育都是一条可行和有效的方式。 要使教学获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必须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和示范作用;要善于充分挖掘、适当而又适时地利用各学科的教育因素,避免穿靴戴帽、生拉硬扯、牵强附会;还要注意把教学组织形式和教育环节变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手段。 八、掌握各种德育方法。 (一)说理教育法 说理法是指通过事实和道理,以真情实话来启发引导学生,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教育方法。 说理教育法的功能在于:能以科学的理论逻辑和雄辩有力的事实,使学生系统掌握思想品德要求、准则等;消除学生思想认识上的障碍,使他们分清是非,促进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和升华;增强品德言行的理智性。 说理的具体方式有讲解、讲演、报告、座谈会、谈心、对话、阅读、参观、访问、调查等等。 运用说理教育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说理要有民主性;(2)说理要有针对性,不能无的放矢,要符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3)说理要有真实性;(4)说理也要生动有情,富有感染力。 (二)心理咨询法 心理咨询法是指通过询问解答的方式,帮助学生消除影响他们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心理障碍,培养他们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 心理咨询法的功能在于,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防止出现变态心理,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能够淡化教育痕迹,有助于深化德育工作,增强德育效果,能使师生进行平等交流,关系融洽,使学生对教育者产生信任感。 运用心理咨询法应注意的问题:(1)要学习和掌握丰富的心理学知识;(2)应注意深入学生的心理世界和他们的精神生活,从学生的各种行为中了解学生的心理;(3)运用心理咨询法教育者要做学生真诚的朋友,要关心爱护学生。 (三)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指展示正面人物的事迹和思想,以其优良品质和高尚行为来影响人思想品德的一种教育方法。 榜样示范法的功能在于:能把抽象的思想准则。道德规范具体化,形象化,使其鲜明可感,易懂可信;能使受教育者获得言行上的楷模,矫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能以鲜明的思想性和优良的个性品质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 榜样示范的方式有事迹报告、板报画廊、参观展览、广播影视宣传、阅读和欣赏优秀文学作品、讲故事等多种。 运用榜样示范法应注意的问题:(1)应注意广泛性和层次性;(2)重在使学生理解并学习榜样的内在品质和精神实质,而不是单纯模仿榜样的行为;(4)教育者也要注意搞好自身言行的示范。 (四)实际锻炼法 实际锻炼法是指有目的地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从中培养他们思想品德的一种教育方法。 实际锻炼法的功能在于:能磨练人的意志,增强其情感体验,使人形成坚定的信念,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不断提高。 运用实际锻炼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应坚持教育和引导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提出要求并进行必要的检查;(2)应注意在严格要求和检查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锻炼;(3)还应对学生给予热情的帮助和指导。 (五)陶冶教育法 陶冶教育法是指利用或创造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或情境,给人以积极的感化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人思想品德的一种方式。 陶冶教育法的功能在于:能使受教育者在环境或情境的自主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深刻教育,使教育犹如春风化雨;能缩小或消除师生之间那种因教育和被教育关系带来的地位和情感的差别,使师生能进行朋友般的交往和合作,融洽师生的关系。 陶冶教育法的方式有环境陶冶、情感陶冶、人格陶冶、艺术陶冶、科学知识陶冶及各种活动和交往情境陶冶等。 有效运用陶冶教育法,应注意:(1)精心选择和设计学生置身于其中的各种环境或情境;(2)善于使学校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心理环境等充满教育意义,把学校的一切都利用来服务于对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3)把各种方式结合起来;(4)教育者应自觉、经常地用自身的人格、情感等去感化学生。 (六)自我修养法 自我修养法是指教师通过引导、指导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来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 自我教育法的功能在于:提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相互配合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能丰富和深化学生思想道德认识,提高思想觉悟,形成并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思想品德实践能力;能强化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进取的意识,增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人感。 引导学生自我修养,应注意:(1)使学生产生自我修养的内在需要;(2)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修养目标和方向;(3)避免出现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闭门思过;(4)要善于教给学生自我修养的方法,帮助他们找到修养的良好途径,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能力。 (七)品德评价法 品德评价法是指通过对学生思想品质给予一定的评价来培养学生思想品质的一种方法。 品德评价法的功能在于:使学生从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中了解、看到自身的长处与不足,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能强化学生的积极因素,矫正和克服消极因素;增强学生的是非观念和荣辱感,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对学生思想认识和行为具有一定的控制、调节作用。 进行品德评价要注意的问题:(1)体现和发挥它的教育功能;(2)要符合实际;(3)要坚持正确的标准和公正的态度;(4)要体现民主性;(5)要注意方法和手段的科学化,以增强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6)要注意研究和利用好影响方法的有效性的因素;(7)要重视发挥方法的整体效应;(8)处理好方法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第八章 中小学课外教育 一、识记课外教育的概念、课外教育的组织形式。 课外教育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课外教育有三种基本组织形式: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 二、理解课外教育的特点、作用和任务;课外教育的基本要求。 课外教育的特点有:(1)组织上的自愿性(2)内容的广泛性;(3)活动的自主性;(4)形式的多样性。 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提出了“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藏息相辅的教育思想。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课内外相结合培养人才。 课外教育的作用体现在:(1)课外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提高;(2)课外教育有利于推动学生良好个性的充分发展;(3)课外教育有利于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抵御不良因素的影响。 课外教育的任务在于:(1)配合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2)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为学生良好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3)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4)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加强个体的社会化进程。 组织课外教育应注意遵循下述基本要求:(1)明确的目的性与周密计划性;(2)广阔的知识性和丰富的趣味性;(3)自主性和创造性;(4)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因材施教;(5)充分利用条件,与校外教育相配合。 第九章 班主任工作 一、识记班级、班集体的概念。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基本单位,是教师和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人才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 班集体,应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和传统。 二、理解班集体的建设方法。 建设班集体的一般规律是: 1.确定集体的奋斗目标;2.健全组织;3.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4.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十章 中小学教师 一、识记广义的教师和狭义的教师概念。 广义的教师是指有目的地增进他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他人的思想品德及身体、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的人。 狭义的教师特指学校教师,是指学校中以培养人为职业,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其智力和体力的人。 二、理解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的任务;教师劳动的价值;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和示范性等特点。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是由教育任务的全面性、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教师的劳动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它表现在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育情况,机智灵活地运用教育规律,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还表现在对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等的不断创新上,突出表现在教育机智上。培养人才是一项长期的事业,教师的劳动具有长远性,这主要是由于人才成长周期长的原因。教师应树立长远的观念,与其他教师密切合作,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对教师的必然要求,教师的劳动具有高度的示范性。他要通过师范的方式,以自己的才学、能力、品德去影响学生,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教育学生。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来自于学生的“向师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师的具体任务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教师要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2)教师要科学地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3)教师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4)教师要开展教育科研。 教师的劳动价值是指教师的劳动所具有的属性对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的满足关系。 教师的劳动具有发展价值、文化价值、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 根据我国《教师法》规定,我国教师享有以下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张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4)按时获取公子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一集寒暑假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它方式的培训的权利。 根据我国《教师法》,教师必须履行下列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制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三、理解教师的基本素养。 教师的基本素养包括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素养。思想政治素养主要包括世界观、政治信仰、思想方法等方面。职业道德素养表现在对事业、对工作、对学生和对集体等方面。对事业:忠诚热爱;对工作:精益求精;对学生:真心热爱;对教师:团结协作。科学文化素养主要指教师应具有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素养。真正的教师决不是“教书匠”,而应该是个“教育家”,他必须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素养。作为教师,除了具备一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教材的分析能力和再创能力、言语的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等。 第十一章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 一、识记家庭教育的涵义。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与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二、理解家庭教育的特点,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 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针对性、终身性和个别性等特征。 实施家庭教育要遵循下列要求:(1)全面施教;(2)民主平等;(3)以身作则;(4)爱严相济;(5)要求一致。 三、识记社区教育的涵义。 社区教育指的是,以一定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且双向服务,互惠互利,学校服务于社区,社区依赖于学校,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 四、理解社区教育的特点,社区教育的基本要求。 社区教育具有开放性、广泛性、多样性、补偿性和融合性等特征。 社区教育应遵循下列基本要求:(1)方向统一,双向建设;(2)与现实联系,全方位教育;(3)灵活多样。 五、识记教育合力的概念。 教育合力是指学校、家庭、社区三种教育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统一教育方向,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使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以提高教育活动实效。 六、理解学校教育的特点,三结合教育合力的意义。 学校教育具有职能的专门性,作用的主导性,组织的严密性,内容的全面性,活动的有效性等特点。 三结合教育合力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教育的完整衔接。三教结合使教育在纵向时间上延伸至人生的两端,把学前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直至老年教育衔接起来,形成终身教育网络。在横向空间上扩展至社会的各方面,使学校教育与社会要求有机地衔接起来,建立教育社会一体化教育体系。因此三教结合有利于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互渗透,使普通教育加入职业教育成分,职业教育渗入普通教育的内容,使二者向着综合方向发展。也有利于教育内容、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国家宏观教育管理体制与地方教育管理体制的紧密衔接。 (2)有利于统一教育方向。三方面教育虽然在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等方面有所不同,但三者的教育对象相同,都有统一的组织领导,统一的指导思想,三方面教育的总体方向是一致的,在于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事实证明,学校、家庭、社区三方面结合,良好协调,更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 (3)有利于发挥教育的互补作用。三方面教育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三方面教育各自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它们彼此不能互相代替,只有相互协调,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个子的优势和多渠道一致影响的叠加效应,才能取得最佳的整体教育效果。 第十二章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识记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概念。 教育科学研究,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探求教育规律,创造教育新知、解决教育问题的活动过程。 二、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及其一般过程。 教育科学研究具有探索性、创造性、艰巨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教育科学研究一般包括选择问题、提出假设、变量识别、抽样、实验设计、论证、展开研究和研究成果的表述等过程。 研究中的变量主要有;自变量和因变量;控制变量;中间变量等类型。自变量是研究人员操纵的变量,因变量是研究人员要测量的变量,控制变量是一个与研究目标无关的非研究变量,中间变量是可推断其存在的变量,但它不能被控制或测量。 三、识记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统计法、行动研究法的概念;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统计法的方式。 观察法是指研究人员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视听工具,对处于自然条件下的研究对象进行连续、系统的考察,以掌握客观事实材料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的方式一般有两种,即抽样观察法和追踪观察法。 调查法是指研究人员有计划地通过走访、问卷、测验等方式,了解掌握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分析、归纳、总结科学结论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调查的方式有多种,在教育研究的实践中,我们常用的调查方式有问卷、访问、座谈和测验四种。 实验法就是根据一定的教育假设,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各种条件,探求实验因子与实验效果的关系,最终验证假设真实性状况的一种方法。 实验法的方式分为实验室实验、准科学实验和自然实验。教育实验的方式很多,最基本的有单独实验、等组实验和轮组实验三种。 文献法是通过阅读有关图书、资料和文件,全面、正确地掌握研究对象,以整理和分析教育现象的一种方法。查阅文献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逆向查找、二是检索工具。 统计法就是研究人员把通过调查、实验、测验等方法搜集到的数据材料进行整理、计算和统计检验,以求得对研究的教育现象作出数量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统计法的方式主要有两种:1,描述统计2,推理统计 行动研究法是中小学教师在日常实践工作中发现教育问题,依靠教育专家、学者的帮助,在教育实践中展开研究,并以研究成果指导自身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学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教育内容在学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 。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2.在教与学的活动中, 是基本矛盾。教与学的矛盾 3.教育科学是以 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 4.贯穿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有两个,它们是: 、 。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5.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 、阶段性、 和个别差异性。不均衡性 6.为了判断儿童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探寻儿童的“ ”理论最近发展区 。 7.课外教育的特点是组织上的自愿性、 、活动的自由性、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广泛性 8.教师的劳动价值在于: 、文化价值、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发展价值 9.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教书育人 二、单选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的。(每题1分,共15分) 1.《大教学论》的作者是 D夸美纽斯 。 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 C差异性 决定着教育工作应该因材施教。 3. D教育 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B 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 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 6.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 B瓦·根舍因 。 7.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 C 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携手并进 。 8.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 B客体 。 9.学科的设置和安排是通过 A教学计划 体现出来的。 10.通常认为智力的核心是 D思维能力 。 11.“儿童中心主义”教育理论,违背了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 12.“拔苗助长”违背了 C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原则。 13.在多种的教学组织形式中, D班级授课 的形式自夸美纽斯确立后,几个世纪来一直为各国采用。 14.班主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要对学生的 D全面发展 负责。 15.中小学教师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发现教育问题,依靠教育专家、学者的帮助,在教育实践中展开研究,并以研究成果指导自身实践的研究方法是 D 行动研究法 。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1.双轨制双轨制,就是把各级各类学校按照两个不同的方向和要求,构成学制上两个不同的轨道和系统。 2.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即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3.教学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 4.教育合力教育合力是指学校、家庭、社区三种教育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统一教育方向,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使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以提高教育活动实效。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述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在于:(1)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2)指导教育实践;(3)推动教育改革实践。 2.简述当代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特点。当代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改革的重点已转到基础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2)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改革的重点;(3)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4)重视个性教育,注重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5)加强改进道德教育是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特点。 3.简述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1)全面发展的方向性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4)直观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8)因材施教原则。 4.教师的任务是什么?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师的具体任务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教师要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2)教师要科学地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3)教师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4)教师要开展教育科研。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谈谈你对德育过程基本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答案要点:(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具有知行培养的统一性。(2)德育过程是不断激发,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发展的过程,具有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结合性。(3)德育过程是组织引导学生多方面活动和交往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4)教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每个要点各2分,展开论述给3分,有自己看法的给3分) 2.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对教师劳动特点的理解。答案要点: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和示范性等特点。(2分)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是由教育任务的全面性、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复杂性所决定的。(2分)教师的劳动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它表现在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育情况,机智灵活地运用教育规律,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还表现在对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等的不断创新上,突出表现在教育机智上。(3分)培养人才是一项长期的事业,教师的劳动具有长远性,这主要是由于人才成长周期长的原因。教师应树立长远的观念,与其他教师密切合作,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2分)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对教师的必然要求,教师的劳动具有高度的示范性。他要通过师范的方式,以自己的才学、能力、品德去影响学生,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教育学生。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来自于学生的“向师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3分)能结合自己体会举出实际例子给3分。不联系自己实际体会酌情扣3——5分。 六、实例分析(13分) “排名榜”带来了什么?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期末考试刚刚结束,几位学生怯生生地找班主任,几乎是用哀求的语气对老师说:“别给我们排队了。”孩子们的目光里充满了惶恐与不安。这位教了20多年书的教师心头一热,而眼湿润了。事后,他对记者说:“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到了那一份沉重。”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程调查专家小组的一项调查显示;96%的学校给学生按考试成绩排名次,经常排名次的占68%;75%的学生对全班公布分数和排名次感到紧张、害怕,甚至讨厌。 请依据以上实例,分析“排名榜”带来了什么? 此题可从多角度分析:如素质教育的要求;教育规律;扭曲教育功能;伤害师生关系;损害学生自尊、人格;增大学生心理压力等角度展开论述。可多方面展开,也可选取其中一点深入论述,具体要求是: 1.观点材料相统一,分析过程运用所提供的实例作论据。 2.语言通顺、流畅。 3.言之成理。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教育学 试题2007年7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 培养人 的一种社会活动。 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 不均衡性 和个别差异性。 3.我国中小学教育具有 基础性 、全面性、义务性的特点。 4.要继续巩固和完善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和 持证上岗 制度,试行校长职级制,逐步完善校长选拔和任用制。 5.为了判断儿童的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探寻儿童的“ 最近发展区 ”理论。 6.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经验的过程,既有智力因素的活动,又有 非智力因素 的活动。 7.社会生活的广阔性和 复杂性 ,决定了人的思想品德素质多方面的发展。 8.课外教育的特点是组织上的自愿性、 内容的广泛性 、活动的自由性、形式的多样性。 9.教师的劳动价值在于:发展价值 、文化价值、政治价值、经济价值。 10.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教书育人 。 二、选择题(每小题有1至5个选项是正确的,请把正确选项的序号填写在题后的横线上,每小题3分,共15分) 1.“拔苗助长”违背了教学的 CE 。A. 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 因材施教原则 E.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原则 2.目前中小学教学中运用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主要有 ABDE 。A. 投影 B.录像C. 模型 D.计算机 E. 录音 3.教师劳动的特点是 ABCD 。A.创造性B. 示范性C. 长期性 D.重复性E.主动性 4.影响和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BCD 。A. 传统道德因素B.人的身心发展因素C. 科学文化因素D.社会因素E.领导因素 5.班主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要对学生的 D 负责。A. 思想品德发展B.身心发展C.智力发展D. 全面发展E.能力发展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即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3.教育合力:是指学校、家庭、社区三种教育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统一教育方向,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使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以提高教育活动实效。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共20分) 1.当代国外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特点。答:(1)教育改革的重点已转向基础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2)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改革的重点;(3)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4)重视个性教育,注重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2.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答:(1)爱国主义教育;(2)集体主义教育;(3)法制教育;(4)社会品德教育;(5)劳动教育;(6)健康心理品质教育;(7)人生观教育;(8)科学世界观教育;(9)社会主义教育。 五、论述题(20分) 结合教育实例,谈谈对差等生应采取的教育策略。答案要点:(1)平等、公正地对待差等生;(2)一分为二地看待差等生,找好教育的切入点;(3)给差等生以崇高的爱。(如果仅答要点,没有联系实际或论述过程,最多给9分) 六、实例分析题(20分) “排名榜”带来了什么?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期末考试刚刚结束,几位学生怯生生地找班主任,几乎是用哀求的语气对老师说:“别给我们排队了。”孩子们的目光里充满了惶恐与不安。这位教了20多年书的教师心头一热,而眼湿润了。事后,他对记者说:“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到了那一份沉重。”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程调查专家小组的一项调查显示;96%的学校给学生按考试成绩排名次,经常排名次的占68%;75%的学生对全班公布分数和排名次感到紧张、害怕,甚至讨厌。请依据以上实例,分析“排名榜”带来了什么?(分析文章不少于300字) 评分要求:1. 观点要正确,观点和材料要统一。分析过程不能运用提供的实例作为论据,扣10分;2.语言要通顺、流畅;3.不足300字的分析文章,最多给12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教育管理等专业 教育学试题 一、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请将正确答案选出来。并把它们的标号填入题中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此小题无分。每小题2分,共12 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C 《学记》 )。 A.《论语》 B《师说》 C. D.《大教学论》E.《普通教育学》 2.我国学制的类型结构有( .ACDE )。 A.普通教育 B.业余教育c.职业教育 D.成人教育E.特殊教育 3.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有( ABD )。A.讲授法 B.谈话法C.演示法 D.讨论法E.参观法 4.学生的思想品德能力包括( ABCDE )。A.思想品德认识能力 B.思想品德鉴别能力 C.思想品德评价能力 D.思想品德实践能力E.自我教育能力 5.主张课内外结合培养人才,并亲自在帕夫雷什中学建立了“智力生活基地”的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是( C )。A.凯洛夫 B.赞可夫C.苏霍姆林斯基 D.巴班斯基E.马卡连科 6.教师通过自己的劳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体现出教师劳动具有( A )价值。A.政治价值 B.道德价值C.经济价值 D.文化价值E.发展价值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8分) 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的一门科学。教育规律 2.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的各个环节中。教育活动 3.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依据其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所设置的教育实施机构及其运行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称。 4.教学原则对教学活动具有—-—功能与整体性功能。指导性 5.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贯彻国家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育方针 6.德育不仅是学校教育质量构成的重要部分,而且也是保证和提高--- 的重要因素。教育质量 7.班主任要正确而有效地组织班级工作,其前提条件是要全面了解和研究--- 。学生 8.教师不仅要做经师,更要成为.--人师-- ,帮助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具有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l0分) 1.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即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2.启发式启发式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9分,共27分) 1.简述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1)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意义,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目的性和学习责任感;(3分) (2)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改进教学方法,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作直观演示,讲述有趣的故事等;(3分)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主要采用教学本身的有趣因素和物质刺激,引起其直接动机推动学习;高年级和初中学生,逐步由直接动机向间接动柳过渡。对高中阶段学生则将学习与个人前途、理想联系起来,促进其从学习中体验乐趣。(i分) 2.简述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包括哪几方面?3.简述班集体的教育功能。(1)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公民素质,为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科学世界观奠定坚实的基础;(3分)(2)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3分) (3)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3分)3.班集体的教育功能 (1)教养功能;(2分)(2)教育功能;(2分)(3)管理功能;(2分)(4)社会化功能;(2分)(5)发展功能。(1分) 五、论述题(20分) 结合实际,论述如何贯彻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贯彻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要点:(10分) (1)要对学生的发展水平出科学的估计;(4分)(2)要做到“及时而教”;(3分)(3)要努力改进教学方法。(3分)论述:10分 六、实例分析(共23分) (文字在300字以上) 一节音乐课上,年轻美貌的音乐老师穿了一条漂亮裙子。格外吸引孩子们注意的是,裙子上贴着各种颜色的五角星。他们知道,谁认真听讲,谁积极动脑,谁回答问题准确,就能获得一颗五角星,并可以自豪地贴在自己的脑门上。这节音乐课,孩子们学习得特别认真、特别投入。但意外出现了,受到课堂热烈气氛感染的音乐老师在兴奋地走动时,没注意从裙子上掉下了一颗五角星。这颗五角星被坐在旁边的一位孩子捡到了,他一颗五角星还没有,很想拥有这颗五角星,并将它贴在自己的脑门上,然而他最终还是把它交给了老师,他用稚嫩的童音说:tr老师,您掉了一颗五角星,给您。,’很多听课者为之兴奋不已。遗憾的是,这位音乐老师以想象不到的平淡甚至可以说是有点冷漠的口吻回答到:“噢。”说完就又贴到自己的裙子上,连声谢谢都没有。 问题:请对这位音 要求:1.结合提供的实例进行分析; 2.有明确的观点,观点和材料统一,语言通畅;3.分析文字在300字以上。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教育学 试题2007年1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 的一门科学。教育规律 2、我国中小学教育具有 、全面性、义务性的特点。基础性 3、中小学生是处于 的人,是未完成的人,是可教育的人。迅速发展时期 4、活动课程是指从儿童的 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兴趣和需要 5、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 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主动性 6、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实行启发式,反对 。启发式 7、德育的目标是根据我国新时期的总任务、 和教育对象的状况而确定的。教育目的 8、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课外教育 9、教师的劳动具有 、创造性、长期性和示范性等特点。复杂性 10、合力不是各教育力量的简单相加,而是各教育力量的方向一致和 ,发挥整体教育的力量。有机统一 二、单选题:请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的将其序号填入题中横线位置。(每题1分,共15分)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赫尔巴特的《 B大教学论 》的诞生。 2、 A遗传素质 是人的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3、我国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表现形式是 D课程计划 、教科书、教学指导书和教学大纲。 4、形式教育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 B训练学生思维 。 5、 C 班级授课制 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6、教师运用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 C 讲授法 。 7、通过事实和道理,以真情实话来启发引导学生,提高其思想认识的德育方法是 B说理教育法 。 8、主张课内外相结合,并在帕夫雷什中学建立“智力生活基地”的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是D苏霍姆林斯基 。 9、学生班级的直接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是 C班主任 。 10、为了建立良好的班级,班主任要依靠团、队组织和班委会开展各项工作,发挥他们在团结教育本班学生中的 核心 作用。A 11、下列最能概括教师根本任务的是 A教书育人 。 12、教师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 D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13、三结合教育合力是以 B 家庭教育 为基础的。 14、学校教育的内容具有 D 全面性 。 15、 C试验法 是根据一定的教育假设,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各种条件,探求试验因子与试验效果的关系,最终验证假设真实性状况的一种研究方法。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1、 个别差异:指中小学生在身体和稳定的心理因素发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 2、 潜在课程:是不在课程计划中反映的,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的,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实现的因素。 3、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和教学的基本规律提出的,进行教学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4、 思想品德: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通过自身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要素的相互作用凝结而成的个体在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理性认识和行为的总称,是人对社会要求的理性认识以及在按社会要求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教育在人的心身发展中的作用。答:教育在人的心身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分),具体体现在: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学校教育能够控制、利用多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 2、我国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答: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课程内容综合化;课程形式多样化;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个别差异。(每个要点各1分) 3、简述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答: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引起动机;感知知识;理解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每个要点各1分 4、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点。答:班级授课制的优点:能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能够系统地传授知识;以课为单位教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每个要点各1分)。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述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各部分的关系。答案要点:全面发展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实施的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结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系统教育。(概念2分)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组成。德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简称,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以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智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体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体育卫生知识,培养运动技能,全面发展学生机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和运动能力,并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的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素质和能力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现代生产知识和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劳动习惯的教育。(五育的概念各1分)。五育关系的论述。(5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目的规定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人类长期培养人的教育实践经验的抽象和概括,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一般而言,体育是各育的物质前提;智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知识、技能的准备和智力的支持,是各育的认识基础;德育是各育的方向、统帅和保证,为各育提供动力和能源;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一样都渗透于各育之中,对学生的和谐发展有重要作用。 2、谈谈自己对“教学具有教育性”的认识和看法。答案要点:教学具有教育性,是学校必须重视和利用的一条基本德育途径。首先,通过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历来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必需。第二,教学自身的活动过程和形式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可行性和现实性。(可从教学所占时间和地位,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教育力量,教学的形式、手段、方法,教学对象等方面展开论述。要点给1分,展开给6分)要获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必须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和示范作用;要善于充分挖掘、适当而又适时地利用各学科的教育因素;注意把教学组织形式和教育环节变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手段。(每个要点各1分,展开论述各给3分) 六、实例分析(13分) 学生自己给自己设计作业 我是六年级毕业班的班主任。迫于升学的压力,每天布置大量的作业,望着办公桌上如山的作业,有时感觉批改它们真是一种折磨。便是一种带有新鲜感的激动和喜悦。“自设作业”的要求就是内容和形式不拘一格,自由发挥。 ?当下午放学前我把作业结合起来,突出语文性。那一刻,看着他们脸上、眼里洋溢着的喜悦和满足,我的心一下像被春风充满了,我感觉我的学生可爱了很多,透明了很多。以后的日子,“自设作业”竟在许多同学的作业中生了根。我高兴地发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了,成绩也随着学习兴趣的浓厚而“水涨船高”了。 请用你学过的教育学理论分析文中教师的做法。 此题可从多角度分析,如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主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相结合的规律,课外教育以及创教教育等方面展开论述。选取其中一点深入论述即可,具体要求是:1.观点材料相统一,分析过程运用所提供的实例作论据。2.语言通顺、流畅。3.言之成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教育管理等专业 教育学 试题2007年1月 一、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请将正确答案选出来,并把它们的标号填入题中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此小题五分。每小题2分,共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诞生了夸美纽斯的( B )。 A. 教育论 B.大教学沦 C. 普通教育学 D.师沦 E. 理想国 2.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教育主张的人民教育家是( B )。A.蔡元培 B. 陶行知C.杨贤江 D. 晏阳初 E. 黄炎培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BDE )。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均衡性 D.不均衡性 E. 个别差异性 4.我国中小学教育具有( ACD )特点。A. 基础性 B.普遍性 C.全面性 D.义务性 E.职业性 5.“沮故而知新”,是指教学应遵循( C ), A.循序渐进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 巩固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E.全面发展原则 6.教师的劳动促进了劳动力的再生产;,显示出教师劳动的( C )价值。A.政治价值 B.道德价 C. 经济价值 D. 文化价值 E. 发展价值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8分)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种——一-——。社会活动 2.教育活动四个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一、教育手段。教育内容 3.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的现代化。教师素质 4.20世纪中叶,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提出了以学科的基本结构构建课程的理论.布鲁纳 5.学校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因材施教原则是依据学生一——规律提出的。身心发展 7.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各学科 8.严格要求和——一——,学生,是实现民主、平等的社会主义师生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应有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尊重信任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2.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筒答题(每小题9分,共27分) 1.简述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2分)(1)说理要有民主性,不能以空洞的大道理去压人;(3分)(2)说理要有针对性,不能无的放矢,要符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3分) (3)说理要有真实性。(3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教育学 试题2006年7月 一、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请将正确答案选出来,并把它们的标号填入题中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此小题无分。每小题2分,共14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诞生了夸美纽斯的(《 C 》)。A. 教育论 B.普通教育 C. 大教学论 D.师论E. 理想国 2。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主张的人民教育家是( A )。A. 陶行知 B.蔡元培C. 杨贤江 D.晏阳初E.黄炎培 3.( B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4.与“揠苗助长”“一曝十寒”相对立的教学原则是( A )。A.循序渐进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C. 巩固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E. 全面发展原则 5.教学的组织形式包括( BDE )。 A.分科教学 B.个别教学C.问题教学 D.班级授课制E. 分组教学 6.主张课内外结合培养人才,并亲自在帕夫雷什中学建立了“智力生活基地”的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是( C )。 A.凯洛夫 B. 赞可夫C. 苏霍姆林斯基 D.巴班斯基E.马卡连科 7.教师劳动的价值,一般来说具有( ACDE )价值。A. 政治价值 B.道德价值C. 经济价值 D.文化价值E.发展价值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1分) 1. 1.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要素有——、环境、教育。遗传素质 2.智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以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_______的教育。智力 3.教育是教师与学生________过程,教育的最终效果固然离不开教师的教,但同时也取决于学生的学。双边活动 4.20世纪中叶,美国教育心理学家________提出了以学科的基本结构构建课程的理论。布鲁纳 5.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贯彻国家的______,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育方针 6.一般情况下,综合课的结构是:组织教学、________、讲授新课、巩固新课、__________.检查复习 布置作业 7.爱国主义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热爱和——自己祖国的教育。 忠于 8.一个真正的班级体,应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_________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_________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 规章制度 舆论 9.教师不仅要做经师,更要成为_________,帮助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具有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人师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9分) 1.教育制度教育制度亦称国民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依据其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所设置的教育实施机构及其运行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称。 2.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指个体为形成、巩固和发展良好的思想品德而自觉进行的思想修养、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等活动。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简述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作用。(1)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1分)(2)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突出的促进作用:(1分)①现代社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1分)②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最佳途径;(1分)③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1分)④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手段。(1分) 2.简述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1)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意义,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目的性、学习责任感;(2分)(2)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改进教学方法、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作直观演示、讲述有趣的故事等;(2分)(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主要采用教学本身的有趣因素和物质刺激,引起其直接动机推动学习:高年级和初中学生,逐步由直接动机向间接动机过渡。对高中阶段学生则将学习与个人前途、理解联系起来,促进其从学习中体验乐趣。 3.简述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1)全面施教;(2分) (2)民主平等;(1分)(3)以身作则;(1分) (4)爱严相济;(1分) (5)要求一致。(1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 1. 联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来分析一堂课教学的优劣。要点:(6分) (1)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分) (2)教学内容正确;(1分)(3)方法恰当,运用自如;(1分) (4)结构紧凑;(1分)(5)教学效果好。(1分) 2. 联系实际说明德育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的特点。 (1)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不是一朝一夕、通过几次教育就可完全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2)人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常常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制约作用。(2分)(3)德育过程是多因素参与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过程。(1分)因此,人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不能急于求成,要抓反复、反复抓。(1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教育学试题 一、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请将正确答案选出来。并把它们的标号填入题中的括号里。多选、少选、错选。此小题无分。每小题2分。共12分) 1.教育学成为-N独立学科的标志是诞生了夸美纽斯的( B )。A.教育论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师论E.理想国 2.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 BD )。A.机会 B.规模C.性质 D.速度E.理念 3.在教育发展过程中,( C )是主张“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A.布鲁纳 B.凯洛夫C.杜威 D.陶行知E.康德 4.与“揠苗助长’’‘‘一曝十寒”相对立的教学原则是( A )。A.循序渐进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C.巩固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E.伞面发展原则 5.课外学法指导的形式有( CDE )。A.预习 B.复习C.学科活动 D.课外阅读E.社会调查 6.教师劳动的价值,一般来说具有( ACDE )价值。A.政治价值 B.道德价值C.经济价值 D.文化价值E.发展价值 二、填空题(每空l分,共8分) 1贯穿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位置可互换-—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2.雅克·德洛尔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里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它们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位置可互换—、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3.20世纪中叶,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以学科的基本结构构建课程的理论。 4.德育的实质在于把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 5.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课外教育—,它与课堂教学共同构成完整的学^校教育。 6.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育合力是指学校、家庭、社区三种教育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沟通,统一教育方向,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使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以提高教育活动的实效。 四、简答题(每小题9分.共27分) 1.现代教育发展趋势。(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2分)(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2分)(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2分)(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1分)(5)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1分)(6)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的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想。(1分)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分)(2)学习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2分)(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2分)(4)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2分)(5)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规律。(1分 3.简述课内学法指导的内容及其基本要求。(1)预习。要求:阅读教材、初步了解内容、掌握梗概;查阅资料,把握重难点;记录问题;巩固已学知识。(3分) (2)听课。要求:明确听课目的;保持高度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多思多问。(3分)(3)复习。及时复习,合理分配时间;明确复习范围与重点;复习方式多样化。(3分) 五、论述题(共20分)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贯彻正面教育、疏通引导的德育原则? 评分标准: (一)要点全,并能紧密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看法,在15—20分内酌情给分;(二)要点全,联系实际不紧密,笼统地谈看法,在10一15分内酌情给分; (三)只答要点,最多给l2分。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贯彻正面教育、疏通引导的德育原则? 要点:(12分)正面教育、疏通引导的原则是指在德育中要坚持用正确的理论、事实和榜样等来教育学生,疏通学生思想障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体验和实践等不断进步。(3分)要贯彻好这一原则,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进行正面教育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自觉认识问题。(3分)2.为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正面教育,还要注意疏通他们的思想障碍。(3分)3.正面教育除了用先进的理论、事实,以良好的榜样去激发学生,教育学生外,还要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给予肯定赞赏。(3分) 论述: 六、实例分析(共23分) 老师的侮辱我会记一辈子 网上有一篇文章:“老师的侮辱我会记一辈子”。内容是这样的: 初中的时候,很多老师都喜欢打人。一位教化学的女老师,当学生回答不上问题时,就掐学生的耳朵。数学老师喜欢用教学用的黑板擦、木制圆规打人,不分好坏学生,只要考试没得满分,就要排队上前挨打,差几分,打几下,班里好几位学习特别好的学生常常含着眼泪被打。我想疼的不是手上,而是心里。英语老师喜欢用最粗或最细的教鞭打人。哪一个挨千刀的发明了教鞭,为什么不用电视机的天线当教鞭。教政治的老师让我们背文章,很多人都没有背完,我也一样。老师走到我旁边问我背会了没有,我说没有。她就说,那你出去站着吧。我说很多人都不会背呢,为什么单单让我出去。她说她不管,今天就是要我出去。在寒冷的冬天我被她推出了教室,在外面站了一节课。这件事已经过去7年了,但是我想,我会记她一辈子。因为这件事,我写了遗书,想自杀,我想它是我初中最大的耻辱。现在想一想,我当时真应该和她拼了,她站起来都没有我坐着高。 问题:从案例中学生的遭遇及其身心所受到的伤害,你认为应该如何为人师表?请从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进行分析 .1结合提供的实例进行分析;2.有明确的观点,观点和材料统一,语言通畅;3.分析文字在300字以上。评分意见:1.能运用所提供的实例,观点和材料统一,论证有力,语言通畅,可得满分;2.能运用所提供的实例、观点明确,但论证不十分得力,在12—18分内酌情给分;3.不能运用所提供的实例进行分析论证,扣10分。4.分析文字不足300字的,扣5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教育学试题 一、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请将正确答案选出来。并把它们的标号 填入题中的括号里。多选、少选、错选。此小题无分。每小题2 分。共 1.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主张的人民教育家是( B 陶行知 )。 2.我国学制的层次结构有( ABCD )。A.幼儿教育 B.初等教育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E.研究生教育 3.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有( ABD )。A,讲授法 B.谈话 C.演示法 D.讨论法 E.参观法 4.教育的根本任务是( E 教书育人 )。 5.教师通过自己的劳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体现出教师劳动具有( A 政治价值 )价值。 6.父母是子女永远的教师,这体现了家庭教育的( E 终身性 )特点。 二、填空题(每空l分。共8分) 1.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 的现代化。2.义务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是使所有的儿童、少年都得到 --全面发展------ 。3.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过程,教育的最终效果固然离不开教师的教,但同时也取决于学生的学。4.维果茨基关于—最近发展区—的研究,为尽力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5.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实行----启发式---,反对注入式。6.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课外教育,认为课外教育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主张—课内外结合—培养人才。 .7.班主任要正确而有效地组织班级工作,其前提条件是要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8.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 2.自我教育是指个体为形成、巩固和发展良好的思想品德而自觉进行的思想修养、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等活动。 四、简答题(每小题9分,共27分) 1.简述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1)年轻一代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3分)2)年轻一代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2分)(3)年轻一代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决定了教育活动要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地教育,以促其得到更好的发展;(2分)(4)年轻一代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因材施教。(2分) 2.简述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1)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公民素质,为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科学世界观奠定坚实的基础;(3分)(2)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质;(3分)(3)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3分) 3.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要点:(1)思想政治素养;(2分)(2)职业道德素养;(2分)(3)科学文化素养;(1分)(4)教育理论素养;(2分)(5)教育能力素养。 五、论述题(共20分) 联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来分析一堂课教学的优劣。评分标准:(一)要点全,并能紧密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看法,在15—20分内酌情给分;(二)要点全,联系实际不紧密,笼统地谈看法,在10—l5分内酌情给分;(三)只答要点,最多给l0分。联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来分析一堂课教学的优劣。要点:(10分)(1)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分)(2)教学内容正确;(2分)(3)方法恰当,运用自如;(2分)(4)结构紧凑;(2分)(5)教学效果好。(2分)联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10分 六、实例分析(共23分) 三则评语 1.优等生评语 你是我们班上的“小才女”,优秀的成绩,逼真的绘画,优美的字迹赢得了同学们的青睐。但你一定要记住:“天才出于勤奋”,老师希望你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取,成为一个更出色的你。 2.中等生评语 你是我心目中比较认真踏实的男孩,你谦虚、诚实,乐于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从小事做起,默默为班集体争荣誉。其实你暗地里很调皮,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习如波浪,忽高忽低。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你面前有许多的高山等着你去攀越,做无畏的勇士吧,不要做胆小的懦夫。 3.后进生评语 你是个聪明、机灵的人,但又是个令人捉摸不透的、顽皮的男孩,常常“让我欢喜让我忧”,所幸的是,你最近有所醒悟,意识到学习的真正重要。我所要对你说的是从现在开始还来得及,千万不要自白浪费自己的才智。问题:请利用德育的原则,如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的原则,或正面教育、疏通引导原则等,对这些评语进行分析。(文字在300字以上) 要求:1.结合提供的实例进行分析;2.有明确的观点,观点和材料统一,语言通畅;3.分析文字在300字以上。 评分意见:1.能运用所提供的实例,观点和材料统一,论证有力,语言通畅,可得满分;2.能运用所提供的实例、观点明确,但论证不十分得力,在12—18分内酌情给分;3.不能运用所提供的实例进行分析论证,扣10分。4.分析文字不足300字的,扣5分。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教育学 试题2009年1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所谓 双轨制 就是把各级各类学校,按照两个不同的方向和要求,构成学制上两个不同的轨道和系统。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 教育 。 3、 教育方针 是一个国家或政党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4、所谓 年龄特征 是指人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年龄阶段,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共同的、本质的和典型的特征。 5、 活动课程 是指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 6、 直观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形成对所学事物的生动的表象,帮助学生进行抽象思维,从而正确理解书本知识。 7、 教学方法 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双方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办法。8、 榜样示范法 是指展示正面人物的事迹和思想,以其优良品质和高尚行为来影响人思想品德的一种教育方法。 9、在学校教师和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人才的最基本组织形式是 班级 。 10、教师的劳动具有发展价值、 文化价值 、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内容。素质教育的内容。答:素质教育是指学校教育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其内容包括: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 2、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答:相对于教师而言,学生是教育的客体;相对于学习内容而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具有主体与课题的双重属性,是主体与客体的辨证统一。 3、简述学法指导的内涵、意义和作用。答:学法指导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能够独立学习。其意义和作用是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简述教师在运用自我修养法引导学生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答:引导学生自我修养,应注意使学生产生自我修养的内在需要;注意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修养目标和方向;避免出现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闭门思过;善于教给学生自我修养的方法,帮助他们找到修养的良好途径,培养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谈谈你对德育过程基本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答案要点: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具有知行培养的统一性。德育过程是不断激发,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发展的过程,具有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结合性。德育过程是组织引导学生多方面活动和交往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教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 2、试论述三结合教育合力的重要意义。答案要点:三结合教育合力有利于教育的完整衔接。(可从时间和空间上以及各类教育的结合上展开)三结合教育有利于统一教育方向。三结合教育合力有利于发挥教育的互补作用。 四、实例分析(20分) 我是个语 请用你学过的教育学理论分析文中教师的做法。 此题可从多角度分析,如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教学的教育性以及德育的心理咨询法等方面展开论述。可多方面展开,也可选取其中一点深入论述,具体要求是:1.观点材料相统一,分析过程运用所提供的实例作论据。2.语言通顺、流畅。3.言之成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8m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教育学试题 一、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请将正确答案选出来。并把它们的标号填入题中的括号里。多选、少选、错选。此小题无分。每小题2分。共l2分) 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BDE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均衡性 D.不均衡性E.个别差异性2.( B )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A.19858.1986 C 1988 D.1993E.1997 3.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 A )。 A.孔子 B.孟子 C.苟子 D.朱熹 E.韩非子 4.便于因材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BE )。 A.分科教学 B.个别教学 C.问题教学 D.班级授课制E.分组教学 5.慎独是德育方法’( E )的一种教育方式 A.品德评价法 8.心理咨询法 C.实际锻炼法D•陶冶教育法 E.自我修养法 6.在现实教育中,教师的衣着打扮、言行举止、精神品质等都可能为学生所模仿,这表明教师劳动具有( C )的特点。 A.创造性 B.长期性C.示范性D•被动性E.复杂性 二、填空题(每空l分。共8分) 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的一f-l lq-学。 2.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建设一支具有二———一、懂得一 ——、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 3.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是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过渡。 4.活动课程是指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的课程。 5.学校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一。 6.通过询问解答的方式,帮助学生消除影响他们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是一。 7.社区教育的实质是实现教育的——与社会的教育化的统一。 答案:1.教育规律 2.现代教育思想 教育规律 3.抽象逻辑思维 4.直接经验 5.全面发展 6.心理咨询法 7.社会化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教育规律 1.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2.教育方针2.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或政党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确切地说,教育方针是由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要求提出的,带有法律效力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方向、目的、道路的总体规定。 四、简答题(每小题9分。共27分) 1.简述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1)教育观念现代化;(2分)(2)教育内容现代化;(2分)38 (3)教育条件设备现代化;(1分)(4)教育管理现代化;(2分) (5)教师素质现代化;(2分) 2.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1)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意义,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目的性和学习责任感;(3分) (2)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改进教学方法,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作直观演示,讲述有趣的故事等;(3分)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主要采用教学本身的有趣因素和物质刺激,引起其直接动机推动学习;高年级和初中学生,逐步由直接动机向间接动机过渡。对高中阶段学生则将学习与个人前途、理想联系起来,促进其从学习中体验乐趣。 3.班集体的教育功能。(1)教养功能;(2分)(2)教育功能;(2分)(3)管理功能;(2分)(4)社会化功能;(2分)(5)发展功能。(1分)五、论述题(共20分) 五、论述题(共20分) 结合当前实际谈谈你对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认识。 评分标准: (一)要点全,并能紧密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看法,在15--20分内酌情给分; (二)要点全,联系实际不紧密,笼统地谈看法,在10--15分内酌情给分;(三)只答要点,最多给l0分。 结合当前实际谈谈你对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认识。要点:(10分)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教师职业的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 (2分)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表霉在对事业、对工作、对学生和对集体等方面:1.对事业要忠诚热爱。(2分) 2.对工作要精益求精。(2分) 3.对学生要真心热爱。(2分) 4.对教师要团结协作。(2分)结合当前实际:10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教育学 试题 一、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请将正确答案选出来,并把它们的标号填入题中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此小题无分。每小题2分,共12分) 1.一般来说,学校产生于( B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E.社会主义社会 2.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主张的人民教育家是( B )。 A.蔡元培 B.陶行知C.杨贤江 D-晏阳初E.黄炎培 3.我国学制的类型结构有( ACDE )。 A.普通教育 B.业余教育C.职业教育 D.成人教育E.特殊教育 4.科学世界观教育的教育内容包括( CDE )。 A.人生观教育 B.人生理想教育C.唯物论教育 D.辩证法教育E.唯物史观教育 5.教师的劳动促进了劳动力的再生产,显示出教师劳动的( C )价值。 A.政治价值 B.道德价值 C.经济价值 D.文化价值E.发展价值 6.父母是子女永远的教师,这体现了家庭教育的( E )特点。 A.先导性 B.感染性 C.权威性 D.针对性E.终身性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8分) 1.教育手段是教育者借以将--------作用于教育对象的媒介物。 2.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的现代化。 3.有一种课程,它未在课程计划中反映,也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然而却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它被称为 -----一课程。 4.德育的实质在于把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 5.通过询问解答的方式,帮助学生消除影响他们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是--------。 6.班主任要正确而有效地组织班级工作,其前提条件是要全面了解和研究 -----------。 7.课外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有---------- 活动、-------- 活动和个人活动三种。 答案:1.教育内容2.教师素质3.潜在 4.思想品德 5.心理咨询法6.学生 7.群众性 小组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答案:1.广义的教育1.广义的教育: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广泛的地说,凡是有目的地增进入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地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2.素质教育 2.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简答题(每小题9分,共27分) 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3分) (2)学校教育还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2分) (3)学校教育还具有高度的组织性;(2分) .(4)教育可以控制、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2分)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分) (2)学习知识与提高思想觉悟相统一的规律;(2分)(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2分) (4)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统一的规律;(2分) (5)教师主导与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的规律。(1分) 3.贯彻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时要注意? (1)要注重培养和建设良好的班集体;(3分) (2)要善于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使集体发挥巨大的教育功能;(3分)(3)抓好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来巩固和发展集体。(3分) 五、论述题(共20分) 论述什么是非智力因素?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何培养? 评分标准: .(一)要点全,并能紧密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看法,在15-20分内酌情给分5 (二)要点全,联系实际不紧密,笼统地谈看法,在10-15分内酌情给分;(三)只答要点,最多给10分。 (1)什么是非智力因素:(5分) 非智力因素是指情感、意志、性格、兴趣和动机等人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3分)(2)为什么要培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5分) 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学习的成功也是至关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既是环境、教育等影响的结果,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前提。 非智力因素,不仅是一个完整社会人的重要品质,也是一个人智力因素能否正常发挥或超水平发挥的重要前提条件。 (3)如何培养:(10分) 要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磨砺他们的坚强意志、锤炼他们的个性、激起他们探究科学真理的兴趣和动机五个方面来回答。谈到一方面可以给3分。该部分最多不得超过10分。 |
2022年专、本科报名火热进行中,欢迎广大有志青年前来报读学习,现在咨询微信:15324912999更有倾城豪礼等你拿,机会难得,不容错过!